活動搜尋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院長開場致詞及特別演講,講題:解鎖中研院: 理念、策略、及近期成果
廖俊智
院長, 中研院
中研院過去幾年做到哪些事? 要一窺中研院的近況,首先要了解中研院的理念、目標、策略為何,院方如何設計制度以達成這些目標。在此環境下,中研院達成什麼樣的研究成果。
演講簡報下載:PDF檔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當「全球台灣」遇上「全球中國」
吳介民
特聘研究員, 社會所
「全球中國」在中國崛起後成為一個重要學術概念。在新的地緣政治情勢下,台灣對世界的貢獻和重要性日漸凸顯。這場演講將以「全球台灣」作為全球中國的對應概念,介紹台灣在美中戰略對抗中的關鍵地位,以及作為一個韌性民主、半導體製造重鎮、與全球秩序關鍵行動者的角色。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解碼生命旋律: 以蛋白質體技術開啟疾病診斷新視野
陳玉如
特聘研究員, 化學所
蛋白質是生命樂章的音符。透過開發質譜技術,我們揭示蛋白質體拼圖超過萬種蛋白與修飾,解碼生命與疾病的分子線索。我將分享技術創新與跨域合作推動癌症登月計畫,解析非吸菸肺癌的成因及病程,邁向精準醫療新篇章。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台灣的精準醫學: 過去、現在與未來
郭沛恩
院士/客座講座, 生醫所
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為本院與 16 個醫療體系合作,完成 50 萬民眾的基因圖譜繪製及臨床資料收集並進行大數據分析。針對複雜疾病,建構多基因風險 (PRS) 評估。為全球最大華人 PRS 的建模計畫,有助於預防醫學與精準健康照護。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台灣作為大陸島嶼的生態特色
沈聖峰
研究員, 多樣中心
台灣作為大陸島嶼,其生物多樣性不僅來自與大陸的歷史連結,也因反覆的隔離與重連展現出獨特的演化樣貌。我提出「東亞大陸島嶼系統」的新架構,結合環境變遷與遺傳資料,重新詮釋台灣在世界生物地理中的關鍵角色。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比特幣與區塊鏈
朱敬一
院士/特聘研究員, 經濟所
川普總統在當選前與當選後都宣稱,美國將要累積一百萬個比特幣,做為聯邦準備金之一部分。比特幣的設計是基於區塊鍊技術;但區塊鍊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比特幣價格會劇烈波動?經濟學家怎麼看比特幣? 比特幣有哪些負面評論?區塊鍊能夠「去中心化」嗎?這個演講要回答這些問題。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AI 技術促進口語溝通: 輔助科技的突破
曹昱
研究員兼副主任, 資創中心
本演講將介紹新穎的 AI 多模態端對端輔聽系統,能有效整合語音、影像與情境資訊,提升語音清晰度與整體使用體驗。系統融合大型語言模型與音訊模型,支援個人化調整,並經臨床與實地驗證,展現其高度實用性。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東亞文化中的蕈菌詩情及其當代啟示
胡曉真
特聘研究員, 文哲所
蕈菌的特性被視為世界問題的解方。然而菌不只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菌既是美味,又能致幻與致死;既有情感、歷史與宗教的聯想,又是市場的商品。從文獻所表現的菌,我們將一探生於腐朽的物理、菌與人及生態環境的連結,以及在當代人類末日感之下,蕈菌生命所給予我們的啟示。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氮肥的美麗與哀愁------ 談植物如何利用硝酸鹽
蔡宜芳
院士/特聘研究員, 分生所
使用氮肥是綠色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也造成很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們的研究專注於了解植物中的硝酸鹽運輸和訊號傳導。四項重大突破寫入植物生理教科書,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於永續農業。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為何人類學需要腦神經科學?一個合作的呼籲
余舜德
研究員, 民族所
人類學對「什麼是文化」的構思常論及大腦,Levi-Strauss 的結構理論就是最好的例子,但當時的學者甚少參考腦神經科學的知識。此篇論文將從 social neuroscienc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neuroanthropology 及 embodiment 的觀點,說明人類學家應如何重新思考文化,以建構更符合當代知識的理論。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神經退化疾病中的蛋白質錯誤摺疊-源起與治療潛力
陳韻如
研究員兼副主任, 基因體中心
神經退化性疾病是一種老化疾病,而蛋白質錯誤折疊是其主要病因。本演講將說明神經退化疾病中蛋白質錯誤摺疊的源起與治療潛力,以阿茲海默症與漸凍人症為例,解說在我們研究中闡明的病理機制和提出的相關藥物發展。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大自然的雕刻師 — 從細胞鐵死亡觸發波談起
陳昇宏
副研究員, 分生所
大規模的細胞死亡普遍存在於生物發育過程及人類老化疾病中,然而其背後的機制尚未清楚。我們的研究發現細胞鐵死亡觸發波(ferroptotic trigger waves)是造成大規模細胞死亡的關鍵機制,為胚胎發育及人類老化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典範。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從因果之間看肝炎三部曲
黃彥棕
研究員, 統計所
本研究發展因果中介模型,以分析疾病自然史。探討時序相依事件(如肝硬化、肝癌)如何中介 B 型與 C 型肝炎患者的死亡風險(肝炎→肝硬化→肝癌→死亡)。結果顯示 B 型與 C 型肝炎的致死機制不同。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建構適用於中小國家的國際關係理論: 不均衡戰略三角的跨時跨域研究
吳玉山
院士/特聘研究員, 政治所
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主要關注大國關係,忽略中小國家(如臺灣)的處境,本研究立基於不均衡戰略三角模型,探討中小國家如何應對兩強爭霸的情境,期能建構適用於中小國家的國際關係理論,以配合世局以及我國當前的需求。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量子承諾問題 (Quantum Promise Problem) 的計算複雜度理論
鐘楷閔
特聘研究員, 資訊所
本研究建立一套新的理論框架,探討以量子態為輸入的決策問題(稱為量子承諾問題)的計算複雜度,並揭示其與傳統複雜度理論的複雜度類別的根本差異,為量子密碼學與量子資訊科學中的多項核心問題提供結構性理解與應用。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如何精準控制複雜組織的再生?
陳振輝
副研究員, 細生所
斑馬魚在受傷後能非常精準地再生複雜組織,在結構與功能上完全恢復,且不會發生過度生長。我們以斑馬魚尾鰭作為模型,探究這個現象,並提出其調控機制或許有機會應用於提升其它物種的再生能力,比如小鼠或人類。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如何理解台灣的低生育率現象?
鄭雁馨
研究員, 社會所
台灣過去幾年總生育率低於1人,屬全球最低之列。與此同時我們對低生育率成因的理解與對應政策都有失準之虞。本演講從探索低生育率成因開始,討論青年人的生命狀態,以及婚家價值與行為的變與不變,最後將檢視現有政策可以改進之處。

人文館第一會議室
今天,來點大型語言模型吧!
資訊所、資創中心
13:30-14:00 黃瀚萱(資訊所) 大型語言模型在變遷世界中的與時俱進
14:00-14:30 王建堯(資訊所) 邁向即時運行的多模態基礎模型
14:30-15:00 王釧茹(資創中心) AI時代的金融文本分析:從情感分析到大型語言模型與未來展望
15:00-15:30 討論場-多模態生成式人工智慧:引領產業革新的新動力 (黃瀚萱、王建堯、王釧如、蘇黎、古倫維)

人文館第二會議室
高齡萬歲、回春無罪:從科學與文學論老化、老年與死亡的多重面向及其意義
分生所、文哲所
本論壇主題以跨學科試圖結合文學、哲學和科學的研究來探討個人與社會如何面對老化、老年與死亡等問題。在論壇中,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陳俊安研究員與黃國華助研究員,以及中國文哲研究所的黃冠閔研究員和陳相因研究員將從科學與文學的不同面向展開討論,論證人類個體與群體,乃至於全體在跨文化中出現的老化、高齡與死亡等種種內外分子機制、身體徵候、精神現象及社會問題。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邁向分子與材料科技的新時代-人工智慧
原分所、物理所、化學所、應科中心
Session A: (14:00-15:00)
- 郭哲來 (IAMS)/ Examples of AI algorithms to enable new research in Physical Science
- 許昭萍 (IoC)/ Machine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hemistry: Application for charge transport dynamics
Session B: (15:30-16:30)
- Anatoli Fedynitch (IoP) / AI as a Daily Companion in Computational Science
- 吳台偉 (IoC) / Revealing Reactiv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s in Magnesium Oxide through AI-Accelerated Simulations
Forum: (16:30-17:00)
許昭萍主持 (IoC)

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地緣政治與海洋世界
史語所、近史所、臺史所、民族所
主持人:雷祥麟(近史所研究員兼所長)
講者:
1. 陳冠任 (近史所),「西太平洋浮現出的東亞冷戰史:美國、地緣政治以及躁動的國際秩序」
2. 蘇聖雄 (近史所),「戰爭為何無法回頭?從軍事制度與思想重新檢視中日戰爭的開戰歷程」
3. 鄭維中 (臺史所),「島嶼歷史超展開: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人們與臺灣」
4. 林玉茹 (臺史所),「台灣社會的海洋性:港口、城市與地域建構」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邁向分子與材料科技的新時代-永續發展
原分所、物理所、化學所、應科中心
Session A (13:30-15:00)
-方牧懷 (RCAS) / Supersaturation-Driven Co-Precipitation of Halide Solid-State Electrolyte for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顏宏儒 (IoC)/ Macromolecular Battery Electrodes
-朱治偉 (RCAS)/ Design and Synthesis Advanced Materials for Next-Generation Energy Solutions
Session B (15:30-16:30)
- 吳茂昆 (IOP): Battery Energy Storage and Green Energy Development
- 謝雅萍 (IAMS); 2D Materials Edges as a Platform for Electrocatalysis
Forum (16:30-17:00)
Host by 朱治偉 Chih-Wei Chu (RCAS)

生醫所 B1C演講廳
台灣精準醫療研討會
生醫所、統計所、歐美所、臺灣大學、國衛院、臺中榮總、臺灣大學附設醫院
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為中研院近年來重要研究計畫之一,不僅在學術研究上一舉提升台灣的精準醫學研究量能,更是為之後臨床應用打下基礎,成為預防醫學重要的一環。本次研討會將從研究、臨床、與倫理的角度,探討TPMI計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藉由座談擴大面向,對台灣未來的精準健康管理及在臨床上如何落實精準醫療進行探討。

人文館第一會議室
地震 × 地科 × 統計:跨域資料論壇
統計所、地球所
統籌: 張明中(統計所)
13:30~14:20
主持人:張明中 (統計所)
演講人:
黃信樺(地球所),光世代地震學:發展與挑戰
顏佐榕(統計所),光纖地震數據的統計分析
14:40~15:30
主持人:黃學涵(統計所)
演講人:
許雅儒(地球所),水力驅動的地殼變形與地震活動
潘建興(統計所),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Seasonal Groundwater Level Fluctuations on Localized Seismic Activity in Southwestern Taiwan
15:50~16:30
主持人:紀建名(統計所)
演講人:
龍何永 Vinh Long Ha (地球所博後),High-resolution fault zone imaging with surface wave and teleseismic measurements via Bayesian MCMC inversion
金妍秀 (統計所博後),異質函數型資料PCA

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身體、信仰與社會
史語所、近史所、臺史所、民族所
主持人:張珣研究員(民族所)
講者:
1. 張珣/高晨揚 (民族所),「宗教環境學在亞洲的跨界對話」
2. 丁仁傑/吳瑞明 (民族所),「顯道妙化:朱坤燦道長傳」
3. 吳孟軒 (史語所),「『迷信』的全球史」
4. 巫毓荃 (史語所),「殖民時期台灣的民族精神醫學研究」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邁向分子與材料科技的新時代-量子科技
原分所、物理所、化學所、應科中心
Session A (13:30-15:00)
- 呂宥蓉 (RCAS)/ Single-Photon-Level Detection Using Gap-Plasmon-Enhanced NbN Superconducting Photodetectors
- 陳應誠 (IAMS)/ Quantum Memory and Quantum Processor based on Neutral Atoms
- 徐晨軒 (IoP)/ Superconductivity meets helical systems: hidden roles of interactions and vibrations in topological behavior
Session B (15:30-16:30)
- 柯忠廷 (IoP)/ Cool Qubit, Advancing Superconducting Qubit in Quality and Quantity
- 林時彥(RCAS)/ Wafer-scale 2D Material Homo-, Hetero- and Stacked- Structures for Device Applications
Forum (16:30-17:00)
Host by 陳應誠 (IAMS)

人文館第一會議室
多元實驗觀點下的宿主-微生物交互作用
植微所、基因體中心、生化所、多樣中心、生醫所、分生所、農生中心
本場次將從分子、基因體與演化層面切入,探討宿主與病毒、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間的互動,深入解析免疫防禦與共生關係的機制。藉由凝聚中研院生命科學領域中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與生態學專家的研究成果,彌合不同模式生物研究間的隔閡,並激發創新思維與跨領域合作契機。
講者名單:
林國儀 (基因體中心)
馬麗珊 (植微所)
王宜萱 (生醫所)
葉信宏 (農生中心)
林俊宏 (生化所)
駱乙君 (生多中心)
鄭揚 (生醫所)
陳可萱 (生多中心)
張雯 (分生所)
吳志航 (植微所)

人文館第二會議室
Immune and metabolic control of human diseases
基因體中心、生醫所、分生所、生化所、細生所
主持:陳緯 (GRC)
演講者:徐志文 (IBMS):Lysosome dysfunction in gut-to-liver metabolic disorders
翁瑞霞 (IBC):Harnessing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to Balance Inflammation and Control Food Intake
賴時磊 (IBMS):Secrets of heart regeneration revealed by comparative analyses in zebrafish and medaka
李宜靜 (ICOB):Regulation of Connective Tissue Homeostasis
王維樂 (IMB):Unveiling Novel Mechanisms of Immune Regulation in Gut Inflammation
王志豪 (GRC, new faculty):Thermogenic Adipocytes in Glucose Homeostasis and Inflammation Resolution

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知識建構、展示與傳播
史語所、近史所、臺史所、民族所
主持人:李貞德(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講者:
1. 徐兆安 (近史所),「溫柔的淘汰?明清科舉與現代考試如何製造讓人接受的結果?」
2. 張谷銘 (史語所),「博士論文(dissertation)的歷史」
3. 戴麗娟 (史語所),「非文字途徑的認知、感知與知識形塑:以民國時期興起的考古學為例」
4. 鄭瑋寧 (民族所),「邁向治理與世界構作的人類學:比較南島觀點」
5. 陳正國 (史語所),「什麼是思想史」

人文館第二會議室
Stem Cell and Regenerative Biology: Accelerating Discovery and Therapies
細生所、生醫所、基因體中心、應科中心、台北榮總、陽明交通大學
講者:
郭紘志(細生所)
高承福(細生所)
賴時磊(生醫所)
沈家寧(基因體中心)
邱士華(基因體中心/台北榮總)
董奕鍾(應科中心)
侯佩珊(陽明交通大學)
林坤陽(陽明交通大學)

人文館國際會議廳
邁向分子與材料科技的新時代-精準醫療
原分所、物理所、化學所、應科中心
Session A (13:30-15:00)
-林鈺容 (RCAS) / Reprogramming Pathological Tissue Microenvironment with Advanc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 謝佳龍 (IAMS)/ Advancing Biological Discovery with Interferometric Scattering Microscopy
- 李賢明 (IOC)/ Trigger-Responsive Peptidyl Liposome as Precision Nanomedicine
Session B (15:30-16:30)
- 郭青齡 (IoP)/ From Population-specific to individual-specific precision healthcare
- 黃人則 (IOC) / Condensation and Aggregation of Nucleic Acid-binding Proteins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orum (16:30-17:00)
Host by 郭青齡

人文館第一會議室
Made in Taiwan Innovations in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Biology
生化所、化學所、基因體中心
Session Chair: 呂桐睿 (IBC)
何孟樵 (IBC)、余慈顏 (IAMS)、嚴欣勇 (IBC)、林靖衛 (IAMS)、魏妊亘 (IMB)、翁瑞霞 (IBC)、那須雄介 (IBC)、謝俊結 (IoC)、林曉青 (IBC)、陳緯 (GRC)、吳昆峯 (IBC)

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家、國與民族
史語所、近史所、臺史所、民族所
主持人:林文凱(臺史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講者:
1. 林正慧 (臺史所),「從「客人」到「客家」: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
2. 陳偉智 (臺史所),「從番到原住民族:民族學、殖民主義與國族主義在臺灣, 1880-2020年代」
3. 劉文 (民族所),「感覺亞美:壓迫與同化之間的種族彈性」
4. 黃自進 (近史所),「超越認同看歷史:對『臺灣主權歸屬』解讀的新提議」

人社中心第一、第二會議室
台灣社會政治與道德價值、政治思想史、當代華人社會的思想狀況:變遷與爭鳴、劇變下的香港:一個跨學科的專題研究、AI倫理與政治理論
人社中心
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

人社中心第一、第二會議室
網路經濟及電子商務、實證法律學、空間經濟、COVID-19疫情下之人文社會研究
人社中心
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

人社中心第一、第二會議室
臺灣家庭動態研究、民意與態度:創新調查研究方法
人社中心
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人社中心第一、第二會議室
跨界與流動研究:東南亞宗教的視域、冷戰與移動、亞際與海洋史
人社中心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人社中心第一、第二會議室
比較亞洲後物質主義價值變遷、東亞社會的初期成年人口的工作與社會流動
人社中心
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人社中心第一、第二會議室
時空統計模型研發、時空巨量資料與地理空間人工智慧(GeoAI)、空間人文發展與跨語言地理資訊連結、多維度時空整合框架於跨領域智慧服務與應用
人社中心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人社中心第一、第二會議室
調查方法研究、傳播數據與網絡分析實驗室
人社中心
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人文館北棟9樓法律所第1會議室
臺灣的法治與人權 ─ 過去、現在、未來 (1)
法律所
1. 吳宗謀副研究員,作田人的民主與其衰落:120年間的台灣灌溉團體法制 (1901-2020)
2. 楊雅雯助研究員,臺灣移工制度是否違反消除強迫勞動的國家人權義務?
3. 陳禮工助研究員,The Open System and Functions of Law

人文館北棟9樓法律所第1會議室
臺灣的法治與人權 ─ 過去、現在、未來 (2)
法律所
1. 許家馨研究員,生命權、死刑和人性尊嚴的法律與文化爭辯
2. 陳玉潔副研究員,臺灣作為國家:國際法與憲法的整合觀點
3. 王鵬翔研究員,因果論辯:哲學、法律與科學的對話。

社會所802會議室(人文館南棟8樓)
<國安法>對香港法治、自由與社會生活的衝擊
社會所
主持人: 吳介民(社會所)
講者:
1. 陳玉潔(法律所),講題:香港「雙重國安」下的執法、恫嚇與寒蟬效應
2. 吳文欽(政治所),講題:在《國安法》的陰影下:香港新聞資料庫的自我審查
3. 陳健民(社會所),講題:<國安法>下港人的調適與抵抗

政治所會議室A(人文館北棟5樓)
臺灣政治的關鍵議題
政治所
主持人:冷則剛(本所研究員)
與談人:
1. 鮑彤(本所副研究員):
Chaos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Rules of Podium Occupations
2. 吳文欽(本所研究員):
軍事訓練與抗敵意志-來自台灣的證據
3. 吳重禮(本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Do the "Haves" Come Out Ahead? Resource Disparity in Public-Land Usurpation Litigation in Taiwan
本次演講,採實體與線上同步。
Google Meet link:
https://meet.google.com/cfd-zsff-cvj

政治所會議室A(人文館北棟5樓)
比較政治
政治所
主持人:王德育(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政治暨政府系講座教授)
與談人:
1. 林宣佑(本所助研究員):
Leaders’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Chinese Official Finance
2. 蔡文軒(本所研究員):
AI科技與習近平的體檢報告
3. 林政楠(本所副研究員):
Party Roles, Coalition Conflict, and Perceived Policy Clarity in Multi-party Governments
本次演講,採實體與線上同步。
Google Meet link:
https://meet.google.com/mtx-ugdx-wcc

經濟所慕寰廳
劉大中教授暨蔣碩傑教授紀念研討會
─ 國際貿易的新秩序:關稅與匯率政策的角色
經濟所
主辦: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劉大中先生教育文化紀念基金會、蔣碩傑先生文教基金會
※ 此活動需報名,報名網址: https://www.econ.sinica.edu.tw/asc0630/posts/7616

經濟所B110、C103會議室
台大-中研院年輕經濟學者研討會
經濟所
主辦: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 此活動需報名,報名網址: https://www.econ.sinica.edu.tw/asntu2025/posts/7585

歐美所一樓會議室
Aging Society: Sleep, Social Factors, and Late-life Planning among Older Adults
歐美所
講者
1. Hui Liu(Director of Center on Aging and the Life Course, Purdue University),講題:Online Engagement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Adul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2. 邱紀尊(副研究員),講題:Sleep quality and cognitive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3. 吳慧靖(助研究員),講題:End-of-life planning preparation in later life
4. 陳拓宇(助研究員),講題: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or multidimensional sleep health and social frailty by sex and race/ethnicity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歐美所一樓會議室
Gendered Pronouns and Linguistic Amelioration: Beyond Anglocentrism
歐美所
主持人:鄧育仁 (本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主講人:陳湘韻 (本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講題:Gendered Pronouns and Linguistic Amelioration: Beyond Anglocentrism
與談人:陳嘉銘(本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吳澤玫(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華(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單中杰(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Indiana)

歐美所一樓會議室
Historical Legacies and the Sovereignty of Taiwan in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歐美所
演講者:李語堂(助研究員)

歐美所一樓會議室
AI 時代下的批判性思維
歐美所
專題演講(一)演講者:蔡政宏研究員;講題:人工理性批判:思考、胡扯、價值對齊、認知遵從
專題演講(二)演講者:陳弘儒助研究員;講題:人工智慧與民主意涵:一個批判性檢視
專題演講(三)演講者:何之行副研究員;講題:AI治理的邊界與難題: 從歐盟人工智慧法案談起

南部院區農生中心
深耕南台,共創農業生技新藍圖
農生中心 (南院)
南部生物技術中心研究人員擔任講者。並邀請院內同仁、與農生中心簽訂合作協定之南部大學系所及南部農業部部門之研究人員及參與大專生培訓計畫之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
議程:
13:30-13:50 楊玉良博士 (本中心副研究員兼副主任) 農生中心介紹及各實驗室簡介
新進實驗室介紹
13:50-14:20 呂冠箴博士 (本中心助研究員)
設計代謝途徑以提高光合作用生產力
14:20-14:50 王健祐博士 (本中心助研究員)
植物的溝通密碼:獨腳金內酯的化學結構多樣性與生物功能
14:50-15:00 交流時間

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AI 與數位人文:文字自動辨識在歷史文本的發展與應用
史語所、數位文化中心
講者:李仁淵 (史語所)/王祥安(數位文化中心)
近年人工智慧的進步讓光學文字辨識(OCR)技術有很大的進展。將大量文本的圖像轉換成文字資料,可創造各種研究與應用的新方式,是數位人文研究的重要基礎。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發展的「中央研究院文字辨識與校對平台」,已在OCR方面獲得相當的成果。近年的平台也從以辨識中文古籍印刷文字為主,擴充至可辨識手寫文字與舊體日文。本場次將介紹此平台之功能及兩個辨識手寫文字的計畫。這兩個進行中的計畫分別以官方檔案與地方文書做基礎,探索辨識手寫歷史文獻的可能性,以增進史料數位化與數位人文的發展與應用。

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AI 與數位人文:台灣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資料庫」的創新與願景
民族所
講者:黃淑莉(民族所副研究員)

生醫所 B1C演講廳
The next frontier of cancer medicine
生醫所、轉譯中心
癌症是國人死因之首,約每四個國人就有一位死於癌症。喚醒及改良人體免疫系統殺死腫瘤細胞是當前癌症治療的主流,本會議將呈現新世代創新轉譯癌症免疫細胞、治療性抗體、精準治療及RNA疫苗研發等,優化癌症治療成效。

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AI 與數位人文:以AI主題模型剖析民國婦女期刊
近史所
講者:連玲玲(近史所研究員)
本計畫以民國時期婦女期刊中的社會調查專欄為研究對象,結合OCR與AI主題模型技術,探索AI在歷史學研究中的應用潛能。透過OCR將歷史文本轉化為可讀格式,並運用主題模型分析語義結構與主題分布,計畫不僅有效處理大規模文本資料,更嘗試從性別觀看與書寫實踐出發,重新思考知識框架的建構方式。藉由AI技術介入文本分析流程,本研究展現了AI時代拓展歷史詮釋視野的新可能,亦為數位人文方法與性別史研究之交會提供實證範例。

細生所一樓演講廳
生態、演化與發育:變動環境下形態功能與遺傳的交互作用
細生所、多樣中心
本次研討會將聚焦中央研究院學者於生態學、演化生物學與演化發育生物學領域中的最新研究發現,探討促使地球上生物多樣化演化的驅動力量,以及生物與其環境的互動,並探討型態發育與演化之分子基礎。這些研究經常運用,甚至發展新的技術與方法以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期望這些分享與交流可以激發出在生態、演化與演化發育領域中的嶄新構想。活動將包含演講與壁報展示討論交流時間。
籌辦代表:
王忠信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游智凱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講者名單:
鍾國芳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王慧瑜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洪志銘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莊樹諄 (基因體研究中心)
顧銓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蔡怡陞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呂俊毅 (分子生物研究所)
吳亭穎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駱乙君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哈圖林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蘇怡璇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勞德文森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農業科技大樓A134演講廳
面對氣候變遷的植物韌性與適應性
植微所、農生中心
本研討會將探討植物與農業科學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探討環境壓力對全球農業的挑戰與應對策略。主題涵蓋:植物適應高溫與乾旱等非生物壓力的機制,增強作物韌性與環境適應力的創新策略,提升作物病害免疫力的可持續解決方案,深入理解開花與花粉發育等植物生殖過程,保障作物生產力。匯聚中研院及國內外專家,這場研討會旨在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啟發應對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方案。
講者名單:
常怡雍 (農生中心)
韋保羅 (植微所)
謝明勳 (植微所)
陳荷明 (農生中心)
何承訓 (農生中心)
余天心 (植微所)
趙光裕 (植微所)
何金敏 (植微所)

農業科技大樓A134演講廳
細菌動態學:演化、互動與創新
植微所、生化所、分生所
本研討會旨在促進跨學科合作,強調細菌如何在環境與物種間壓力下進化、互動與適應。此次研討會匯集了來自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演化生物學與計算生物學等領域的專家,致力於促進創新的跨領域合作。與會者將能深入探索細菌動態的最前沿研究,啟發微生物學及相關領域的未來發展與突破。
講者名單:
郭志鴻 (植微所)
陳詩允 (分生所)
史有伶 (生化所)
林暐翔 (分生所)
何孟樵 (生化所)
羅健榮 (物理所)
神野圭太 (分生所)
邱澗庚 (植微所)

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AI 與數位人文:戰前臺灣島民的世界旅行經驗--運用數位與AI工具解譯臺灣新民報的海外遊記
臺史所
講者:王麗蕉(臺史所研究技師兼檔案館主任)
日治時期唯一由臺灣人自力創辦的《臺灣新民報》,是知識青年吸取近現代先進國家發行報紙經驗,以報紙為知識傳播管道,促進臺灣人的政治覺醒和文化啟蒙。本所檔案館測試與運用市場發展成熟之數位與AI工具,建構一套數位典藏、文字辨識與中文翻譯的數位處理流程,快速生成可用於跨語言分析與主題研究的巨量史料文本。不僅完成臺灣戰前報紙語料庫之建置,跨領域協作與人機互動經驗,亦有利於發展具臺灣歷史特色之語言模型。

地球所二樓演講廳
地熱與淨零
地球所
李建成、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團隊。
議程內容涵蓋地球物理、地震學和地質學在地熱研究上的成果,並安排兩場各45分鐘的綜合座談,現場觀眾可以直接參與互動。

地球所二樓演講廳
年輕地球科學家論壇 (1)
地球所
為促進學術交流與人才延攬,邀請海內外富有潛力的新生代學者進行專題演講與深度座談,期能深化本所的學術交流網絡、拓展合作契機,並發掘未來共同奮鬥的研究夥伴。

地球所二樓演講廳
年輕地球科學家論壇 (2)
地球所
為促進學術交流與人才延攬,邀請海內外富有潛力的新生代學者進行專題演講與深度座談,期能深化本所的學術交流網絡、拓展合作契機,並發掘未來共同奮鬥的研究夥伴。

統計所2樓交誼廳
統計與資計科學博士人才職涯發展交流會
統計所
13:10–13:30 報到與入場
13:30–13:40 開幕致詞(由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代表致詞)
13:40–13:50 貴賓致詞
國科會自然處統計學門召集人 銀慶剛 教授
中國統計學社(臺灣)理事長 陳君厚 研究員
13:50–14:20 單位簡報:人才招募說明
邀請各參與單位簡要介紹人才需求與職缺內容
14:20–16:05 自由交流時間
各單位於指定位置與現場參訪者自由互動交流,洽談未來應聘機會
【統籌】紀建名、黃學涵
【主辦】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
【協辦】
國科會自然處統計學門
中國統計學社 (台灣)
中華機率統計學會
【參展單位】
鴻佰科技
百瑞精鼎
國科會自然處統計學門
國立清華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研究所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聯發創新基地
國立臺北大學統計系
國立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
國泰人壽數據暨人工智慧部

統計所B1演講廳
人工智慧與統計研究及教育
統計所
統籌: 張源俊(統計所)
演講人:
13:30 開幕
13:35~14:35 生成式 AI 與學術日常:轉變中的實踐與反思
主持人:張源俊
講者:高竹嵐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林聖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14:35~15:35 Transforming Discovery and Learning through AI-Assist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
講者:王偉仲 (國立臺灣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
15:35~15:50 休息
15:50~16:50
主持人:陳瑞彬(國立清華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研究所)
講者:
曹振海(國立東華大學應用數學系),How can AI help/assist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ir work
黃冠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統計學研究所),教研相長的「深度學習於醫學影像分析」課程
彭冠舉(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Personal Experience on Making AI a Research Companion
16:50~17:30 座談會

環境變遷研究大樓一樓演講廳
Beyond 1.5°C:氣候變遷調適專家論壇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本論壇聚焦於「調適」作為因應氣候變遷不可或缺的行動面向。淨零固然為長期努力目標,然而根據IPCC與多方研究顯示,唯有調適行動與減緩策略並進,方能有效降低風險、強化社會與生態系統的韌性。
14:00 論壇引言:許晃雄特聘研究員(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氣候變遷下調適行動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14:20 專家觀點:與談人--彭啓明部長 (行政院環境部)、洪申翰部長(行政院勞動部)、賴建信常務次長 (行政院經濟部)、林敏聰教授(台灣大學物理系、前國科會副主委)、李玲玲教授(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15:10 圓桌論壇

數學所演講廳(台大天數館6樓)
Recent advance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數學所
講者: 尤釋賢特聘研究員、韓善瑜(Adeel Khan)助研究員

數學所演講廳(台大天數館6樓)
Recent advances i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數學所
講者: 野仁(Bruce Reed)特聘研究員、蔡政江助研究員

天文所1203會議室(台大天數館12樓)
New Opportunities in Taiwan with Simons Observatory's CMB Observations
天文所
講者:Masashi Hazumi (KEK & NCU)